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钟振振教授做客“致用讲坛”
发布人: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1-04-20   浏览次数:430

4月19日上午,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钟振振教授受邀做客我校“致用讲坛”,作题为《诗词用韵问题与中学语文教学》专题讲座。教育与音乐学院、文化传播学院近200名学生参加此次讲座。


首先,钟教授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没有做到的一件很重要的是事——语同音,引出我国古代诗词用韵的发展过程。其次,钟教授结合自身作为中华诗词学聘请的专家对《中华通韵》的贡献、特点及权威表述进行浅谈,归纳出“《中华通韵》严格按照《汉语拼音方案》来划分韵部”“国家教育部在颁行《中华通韵》一事上,态度极为审慎,考虑十分周全”“《中华通韵》是适用于一切传统诗歌样式的国家标准新声韵”“无论用平水韵还是《中华通韵》,写出能够传世的好作品,永远是硬道理”四个观点。最后,钟教授从学术角度,就写词应该用什么韵进行讲解,结合地方方言、各地家乡话、现实生活等角度用具体诗词案例进行分析解读,并亲自用湖南话朗读《西江月·井冈山》,让在场同学深刻感受方言押韵的奇妙之处。


文化传播学院2018级汉本一班林纪文同学问到,“您是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学术总顾问,您如何看待康震教授对《石壕吏》的解读?”钟教授说“康震的学术造诣主要在‘古典文学的鉴赏与解读’上,但应该说,任何对文本的解读都是一家之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时《石壕吏》的历史背景十分复杂,从国家层面来说,当时郭子仪与安史叛军正在战斗决胜阶段,正是需要补充兵员的时候;但从百姓的角度出发,征兵抓壮丁无疑是一场灾难。而石壕吏作为当时的低级官员,肯定是存在一些相关的执法过严等问题,造成讨论的原因主要是解读者的角度问题。而康震的解读之所以会引起那么多人的讨论,其实很多人是带着私心的,并将除学术外的其他因素牵扯进来。康震的解读无疑有过度解读之嫌疑,但学术研究应保持客观与理性,对事不对人。”

整场讲座气氛热烈,互动频繁,钟教授引经据典、案例生动,深入浅出,让大家深刻认识到学习诗词用韵需要有深厚文学功底、细致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同学们在日后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理解、弄清诗词用韵等问题具有启发与指导意义。


会后,文化传播学院赵平喜副院长陪同钟教授参观了闽师之源文献室。

(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