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学院:亲近八闽大地,寻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
发布人: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3-02-16   浏览次数:295

脚踩坚实大地、回望历史长河,方能饱览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万千气象。2023年寒假,三明学院积极响应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号召,以“团队立项+个人分散”“线上+线下”的原则,引导54支实践队、1036名青年学子奔赴一线,开展“我和我身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在八闽大地上寻文化之根、溯历史之源,以青春实践绵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扎根“我身边的”古韵福建

每朵文化浪花都有奔腾故事。从三明11个县市区到福建全域,从中华文脉传承到多元文化寻迹,师生们通过研学考察、文化采风、志愿服务、文艺创作等多重形式,用脚步丈量八闽大地的砖瓦角落,用心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庄严深刻的历史肌理。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2023年2月,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走进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诞生地——三明市尤溪县。探非遗、读家训、赏楹联、观香樟、学金句,“从质朴的为民情怀到清正的廉洁思想,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正转化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源头活水’,使我们牢记对党忠诚、为人正直的青春承诺。”实践队员王家炜写下感言。

在三明市三元区,经济与管理学院师生们走进有“闽人之源”之称的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探源传承”为核心开展中华文明探源调查活动。在泉州石狮,机电工程学院实践团队走入世贸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寻根海丝文明,感受古、新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魅力。在福州、在漳州、在厦门、在龙岩······师生们扎根“我身边的”古韵福建,充分挖掘所在地域文化特色,解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赓续传承中发扬光大,使之成为我们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蕴。”这是明院青年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当下对未来的期许。

 

紧扣“我掌握的”专业技能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下,这个寒假,学校46名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齐参与,充分结合学科特色与专业优势设计实践项目,融合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将社会观察、知识积累、实践思考等成果落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建设性意见和实效性举措,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明院学子的青春智慧、青春方案。

“我们的文化绵延不绝,青年的创造生生不息。”建筑工程学院“闽都古迹探究”实践队奔赴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绘测考量三坊七巷的建筑构造及历史内涵,设计完成三坊七巷绘画渲染、摄影作品及帆布袋、明信片、马克杯、日历等10余件文创产品。“小魔方”实践队则聚焦闽南寺庙古建筑文化的演变调研,对泉州开元寺内的主要建筑进行实地拍摄与数据测量,形成微视频、调研报告、影像资料等实践成果。

文化传播学院传统书院文化(永安)实践队走进永安市吉山村考察八闽现今保存最完好的清代早期书院——萃园书院,结合学科专业技能,通过宣讲、采访、摄影等技术,制作摄影成片100余张,采访相关专业人士4人,开展传统文化宣讲8次,拍摄地方宣传视频3条,使传统书院文化从历史中“走出来”,在光影中“活起来”,引发青年群体热烈关注。

“努力为城市留存记忆,为文明传承守望”,成为实践队员们铭记于心的责任。

 

奔赴“我期待的”文化中国

深深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明院学子们或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滋养起文艺创作的强劲精神力量,或投身志愿服务、传承实践、文化科普,积极担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员。

来自全校12个学院的174名同学依托实地调研、走访参观等实践经历,提交178份文化采风及艺术创作成果。他们将文化遗产、传统民俗、地方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化作视频动画、漫画海报、文学书法、文创设计、摄影摄像等作品,进一步探寻和弘扬传统文化中人民的智慧和创作精神。

把古城文脉、传历史新声。“福见泰宁”实践团队一线参与泰宁县第二届汉服文化旅游节,队员们现场服务礼乐纪、汉服巡游、非遗展示等项目,向2000余名市民、游客开展文化宣传志愿服务。教育与音乐学院学子们返回家乡,在调研的基础上,将侯官文化、朱子文化、船政文化福文化等内容化作教育关爱帮扶课堂上的一次次启蒙教育。体育与康养学院实践团队分头奔赴三明市三元区、沙县区、泉州永春县等地,调研龙舟、肩膀戏、香龙、白鹤拳等民俗体育活动,学习香火龙制作等传统民俗技艺。

师生们怀抱着巨大的热情,积极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传播,助力绘就一个更精彩纷呈的文化福建。

    灿若星河的文化遗产,恰如有源之水,滋养中华民族绵延不绝……明院青年根植文化沃土,以时代精神激活蓬勃生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精神动力。下一阶段,学校将继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实践的创新结合,打造更多能够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阐述传统文化精华的实践精品,立足当代,传承风骨,引导全校青年学子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校团委/供稿)